中巴车在盘山公路最后一个弯道抛锚时,我望见了悬在黄河裂谷之上的埙冢村。
那些依山凿筑的窑洞像极了陶埙表面的音孔,被暮色浸染成暗紫色的夯土墙上,隐约可见某种规律排列的凸起。
我站在盘山公路的边缘,脚下是深不见底的黄河裂谷,湍急的水流在谷底咆哮。
中巴车的引擎熄火后,周围的一切似乎都安静了下来,只剩下风声在耳边低吟。
我抬头望去,埙冢村如同一座古老的城堡,静静地悬挂在对面的山崖之上,与天地融为一体。
我叫陆三,是江源大学古乐器考古专业专业研究生,之所以来到这个小村庄,也正是为了我的论文《黄河流域古老乐器探源》的创作。
论文的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——在导师的旧书堆里,我翻到一张泛黄的手绘地图,上面标注着“埙冢村”三个字,旁边还有一行小字:“陶埙之源,古音犹存"。
说实话,我也想学学这制陶埙的手艺,毕竟在这个年头,不是说学历高了,就一定能挣得到钱,更何况我这专业颇为冷门,若是能得个非遗传承人的身份,靠一手手艺,绝不亚于我辛辛苦苦的在象牙塔中埋头创作。
我沿着一条狭窄的小径向村庄走去,脚下的黄土似乎与别处不同,并不松软,而是一种极为坚硬的质感,这让我想起了,那些被放在手工艺展览馆中的陶制器具。
我蹲下身,用手指轻轻触摸脚下的黄土地,发现它的质地确实与别处截然不同。
这里的泥土并非柔软酥松,而是坚硬而密实,仿佛经过烈火炙烤后磁化的陶片,表面甚至带着一种微微的粗糙感。
我用手掌按压地面,感受到一种奇异的温度,仿佛这片土地还保留着某种古老的热量。
我忍不住用手刨开表层,发现下面的泥土呈现出一种深褐色,像是被高温烧制过一般,质地坚硬而光滑。
我捡起一小块泥土,仔细端详,发现它的边缘呈现出一种类似于陶片的断裂面,甚至还带着些许光泽。
不过端详了一阵后,我对这泥土失去了兴趣。
尽管它的质地奇特,仿佛承载着某种古老的故事,但眼下我更想走进那个村庄。
我将手中的泥土顺手揣进兜里,拍了拍手上的灰尘,站起身,继续向着埙冢村走去。
村庄